当前位置:首页 > 欧洲杯直播 > 正文

1970-2023,华西医院五十三年援非“英雄谱”!

今年,是中国向海外派遣援外医疗队60周年。60年来,中国援外医疗队员累计诊治患者2.9亿人次,其中大多数患者在非洲。中国医生用真情和实干在非洲各国赢得尊重和爱戴,也收获了当地民众朴实真挚的友情。 今年也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参与援外工作的第53个年头,本期的《我与国学巷37号的故事》专栏,给大家带来的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53年来的援非专家群像,相信总有一个故事打动你。 “奇拉奇拉(China!China!)”1972年,非洲坦桑尼亚当地人看到华西援外医疗队时,热情地用斯瓦希里语向周久模教授和队员们打招呼。当地人并不清楚这些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叫什么名字,但知道他们来自中国,是来帮助坦桑尼亚的。 这不是非洲大地上第一次出现华西医生的身影。早在1970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当时名为: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就开始响应国家号召,选派医生前往赞比亚、坦桑尼亚作为驻队医生援建铁路和公路。1976年,华西医院正式接受国家卫健委和四川省卫健委的援外医疗任务。时至今日,华西医院已向莫桑比克、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安哥拉等多个国家累计派出27批共52人次的医疗队员。 如今,最早参与援外工作的王家良教授、第一批援莫桑比克医疗队的叶政书教授等队员已经近90岁高龄,但仍对当年援助非洲事迹记忆犹新。华西队员们肩负祖国重托,不畏艰苦困难,以精湛的技术救死扶伤,以极高的使命感、责任感为国家医疗援助事业做出了贡献。 壹 与时代交织: 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 #1970,赞比亚 华西首位援外医生 1970-1973年,王家良(于2018年获评华西医院终身教授)在赞比亚实施医疗援助,亲眼见证我国援助非洲第一个工程项目——赞比亚首都卢萨卡至卡翁玛全长四百余公里长的现代化公路的建成。 王家良1970年于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馆拍摄 他在自传《磨难苦练终成钢》这样描写了作为援外医生的回忆: “从一九七零年七月至一九七三年一月,整整两年八个月,有幸作为我院首位出国援外的医生,出任我国援助赞比亚 (Zambia) 共和国公路专家组卫生所的首席医生。 我的主要任务是担负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兼顾我国使馆和有关部门驻外人员的医疗保健,同时还要为当地的老百姓看病,其中也曾为赞比亚执行党(联合民族党)的党魁祖鲁以及总统卡翁达等高级官员及其家属进行医疗服务,增进了彼此间的友好关系和友谊。” #1972,坦桑尼亚 坦赞铁路背后的华西天使 1970年10月,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全长1860公里、贯穿东非和中南部非洲的大干线坦赞铁路开工。 1972年,接国家卫生部通知,华西医院派出眼科周久模教授、内分泌科魏松全教授、呼吸内科殷大奎教授奔赴坦桑尼亚,作为驻队医生援助坦赞铁路的修建。 援坦赞铁路医疗队天安门合影, 前排右一魏松全;后排左一周久模;后排右三殷大奎 这支医疗队平日主要在铁路医院接诊铁路工人、华人华侨、以及当地居民,也会接大使馆通知临时到各地进行紧急会诊或参与重大事件救助。 “坦桑尼亚人民友好、单纯、热情,见到中国人都‘奇拉奇拉(China!China!)’地打招呼!”谈起当年援外的事迹,周久模教授仍记忆犹新。当年交通非常不便,需要坐“耀华”巨轮海上航行近一个月才能到达目的地,援外之路异常艰辛,但是他说“在当地生活虽然苦,但心甘情愿地付出,因为‘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对党的感情深厚无比!” 周久模感叹,坦赞铁路为非洲国家打破种族隔离制度封锁、推进民族独立和解放发挥了巨大作用,被非洲人民称为“自由之路”“友谊之路”,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1976,莫桑比克 四川省第一批正式的援外医疗队 1976年4月6日,四川省卫生厅将全省的医疗专家召集在一起开会,组建了四川省第一批正式的援外医疗队,也是首批援莫桑比克医疗队,华西医院叶政书教授担任队长,眼科杨兰芬教授、心脏内科章茂顺教授、普外科刘光中教授担任队员。 四川省首批援莫桑比克医疗队出国前合影 飞机到达后,莫桑比克卫生部热情接待,医疗队兵分两路前往西莫尤和太特支援。杨兰芬教授是支援太特的队员之一,太特相较而言最为贫困和落后,当地医院仅有两三个医疗人员和一批西班牙教会派出的修女护士,工作强度大,条件艰辛,很多全靠自给自足,援外医疗队的前往给当地医疗带来了巨大的希望曙光。队员们面对这些艰难困苦始终牢记党和政府的使命,甘于奉献,不怕苦不怕累不后悔。 杨兰芬教授感慨到,“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回忆,历历在目,犹如昨天。艰辛的援非医疗重任考验和磨炼了我的意志和技能,也让我们看到了半个世纪前贫穷落后的非洲,条件艰苦,虽然我们做得并非完美但所幸圆满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平安回国,这也给我们的行医旅程留下了难忘的篇章。”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时间里,我院又陆续派出了第三、第五、六、七、八以及第十批援莫桑比克医疗队共计9名专家赴马普托医院开展援助工作,涉及普外、烧伤整形科、心外科、骨科等等。 #1981,阿联酋 让中医文化向世界传播 我国的医疗援助事业不仅是从外科、麻醉、妇产等西医的角度进行帮扶,也非常注重中医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宣传和传播。 1981年至1983年,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的周荣兴教授由于英语水平高、业务技术好,作为第一批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医疗队队长被派往阿联酋的沙迦开展中医针灸推拿方面的医疗援助。 “那时的阿联酋才刚发现油田,当地环境还没改善,几条街的小房子,一幅小渔村景貌,各方面都比较落后。我提前大半年先行到达沙迦进行‘开荒’,阿联酋对我们中医很推崇,医院专门开辟一间诊所出来用作中医诊所,经过半年的筹备,中医诊所年底正式运营,一开诊就门诊量巨大,病人络绎不绝。” 周荣兴于1981年在沙加与援助的中医诊所建筑物合影 现年92岁的周教授回忆起这段援外经历,仍然很激动,因为门诊量猛增,为了保证诊疗质量,到后期甚至采取了适当的限号政策,并受到当地媒体广泛宣传,甚至广播电台曾邀请周教授去接受采访,采访结束后周教授还唱了一首《我的祖国》。 “有一位当地政要长期受慢性背痛困扰,我们用中医推拿每次都能有效缓解他的疼痛,最后彻底根治了。病人很高兴,奖励了我们一万五美金,我们全部都上交给国家了。”周教授一行16人以中医为主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经过近3年的援外,切实让中医走向全世界,让世界其他国家知道中医、了解中医、体验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1992-2000年,圣普、佛得角 特别的内科援外医生 此后,华西医院又陆续派出了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医疗队第一到第五队以及援佛得角第六队,其中肾脏内科的马行一教授曾两次参与援外任务,分别于1992年到1994年、1998年到2000年被派往圣普和佛得角执行医疗援助。 通常援非队员一般选派的专业为外科或妇产科,因为内科工作对语言要求高,但作为内科专业的马教授因为语言基础较好,所以两次被派往,即便完成任务回国后多年,华西在接待佛得角一行领导来访时也是马行一教授全程葡语接待的。 马行一教授于1998年参加受援国佛得角医院科室联欢 马行一教授说道,“作为援非女队员,和所有我们华西被派去援外、支边的男医生一样,都是不畏艰苦困难,甘于奉献,爱岗敬业,两次援非的经历很有意义,也在这过程中交到了各国的朋友。” 贰 新时代的援非路: 模式创新,创多项第一 被李克强总理接见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时光转眼来到2013年,华西医院承接援安哥拉第三队,派出了血管外科马玉奎教授和药剂科阳浩。在经常发生抢劫、绑架、枪击事件的安哥拉,马玉奎带领医疗队在治安状况险恶、工作和生活条件恶劣的环境中诊治和抢救了大量的安哥拉患者,并开展了对当地医务人员的培训,多次无偿为中资机构员工及华人同胞进行健康宣教及义诊,为大使馆外交人员提供医疗健康保障,多次受到大使馆和受援国医院领导的表扬,赢得在安中资机构及华人同胞的赞誉。 马玉奎教授参加当地义诊与患儿合影 2014年5月8日,援安哥拉医疗队受到了来访安哥拉的李克强总理单独接见,并受到表扬。 2017年,我国与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恢复外交关系,需紧急派驻一支医疗队。马玉奎教授先是作为专家考察团调研了当地的医疗情况,回国后立即作为经验丰富的援外队员再次参加援外任务。马玉奎教授较高的葡语水平、丰富的援外经验为顺利开拓援助圣普医疗任务奠定了基础。 三次出征的金牌翻译 华西医院不仅派出医务人员援非,甚至选派了行政管理人员参与。2012年,华西在机关后勤选拔一名职工赴北京外国语大学培训葡萄牙语,运营管理部莫鹏同志脱颖而出,在北外学习了两年葡语。2014年,莫鹏学成归来,作为翻译被派往莫桑比克第21队参与援外任务。由于表现优异,语言能力强,又被选派参加第12批援圣普医疗队(和马玉奎教授一起参加临时组建的援圣普紧急医疗队) 、第14批援圣普医疗队,在非洲的时间总共接近4年。 莫鹏(右二)进行媒体采访翻译 葡语翻译在医疗队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之一,是医疗队与当地民众语言沟通的桥梁,并且还需要与队长做好配合,共同管理好援外医疗队的工作。莫鹏出发时,甚至孩子才出生,他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毅然决然踏上援外的征程,正体现了援外医疗队心怀大爱的精神。 稳定输出,创造多项第一 如今华西医院援助的受援国医院,固定为莫桑比克、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国家医院,每一任队长都由华西选派。这一阶段以来,参加援外的华西专家们也各自开展了很多创新性工作: 第14批援圣普医疗队队长李昂,将普外科腹腔镜技术援助项目落地,为高技术医疗服务贴上中国援助的标签; 第16批援圣普医疗队队长游蓁在圣普完成了第一例腹腔镜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其中还发生了同一病人历经上述两名队长共同救治,四位来自华西医院的援圣普医疗队队长杜潇、李昂、陈亿、游蓁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让腹腔镜手术在圣普惠及民众; 时至今日,圣普人民已经能在本国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疝修补术、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等一系列微创手术。 援莫桑比克第22队队员陈克霏完成莫桑比克第一例复杂损伤胆道修复手术; 第17批援圣普医疗队队长杨轶开展了第一例注射血管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第一次展示了运用“神奇”的驱血带,完成巨大动脉瘤切除术,同队的李侨编撰了《临床常见心电图手册(中葡双语)》出版后捐赠给两国等等。 目前华西医院在外执行援外任务的是援莫桑比克第24队——队长胰腺外科张浩副教授、麻醉科方登峰主治医师;第18批援圣普医疗队队长——肝脏外科张鸣教授。 虽然他们到当地时间不长,但也做出了很多成绩,如张浩队长带领的援莫医疗队和当地医疗团队成功救治复杂腹部碾压伤危重患者、成功救治右侧巨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开展前入路腹腔镜肾囊肿切除微创手术、骨科开展关节镜手术及培训、麻醉科多例高难度麻醉的成功实施。 张鸣队长带领的医疗队虽然才到达当地半年,也已多次协助外方或应邀完成保留完整卵巢与输卵管的巨大病灶切除、腹盆腔巨大肿瘤切除、腹膜外双胎剖腹产等复杂手术或危重患者抢救等等。 “ 搭建平台,授人以渔 2019年,华西医院分别向圣普国家中心医院、莫桑比克马普托中心医院捐赠远程诊疗设备,搭建国际远程会诊服务平台,使受援国医患不出国门就能享受到一流医疗技术服务,至今已开展远程会诊共计50余次。 捐赠远程诊疗设备、搭建国际远程会诊平台 2020年,非洲新冠疫情防控迫在眉睫。华西医院随即为两支医疗队寄送防护物资和必备药品,立即组建专家团队开展多次疫情防控国际远程培训和会诊,并为当地中资企业、孔子学院、华人华侨等举办疫情防控和心理疏导在线讲座。其中,远程会诊在非洲地区新冠疫情防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1年,华西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中非对口合作医院建设项目”,确定在莫桑比克马普托中心医院援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在圣普梅内泽斯医院援建重症医学科和麻醉科,项目为期3年。两个项目已于2022年8月正式通过国家卫健委评审。华西医院还运用项目经费,印刷出版《中葡双语临床心电图手册》,赠予受援医院使用。 2023年1月9日,华西医院正式启动与圣普的远程在线培训,培训对象为此前由华西重症医学科和麻醉科参与面试的4名当地医师,目前4位已完成所有在线培训课程,并于2023年9月4日抵达成都,到华西参加为期两年的轮转培训。“中非对口合作医院建设”目前也正在有序开展中。 2023年3月22日,由刘伦旭常务副院长主持研发的华西智能腔镜系统正式捐赠给莫桑比克马普托医院。该系统是全球首款“客观、自动、智能”、集腔镜技能培训和智能考核于一体的系统,能够切实提升参训医生的腔镜操作水平,用微孔之光造福非洲地区人民。 一代又一代的华西援外医疗队员们前仆后继,在遥远的非洲大陆播撒着医者的大爱无疆,充分弘扬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作为“大后方”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将一如既往地坚实支持国家援外医疗工作,牢固后援力量,探索新时代下的中非合作建设,为增进非洲人民健康福祉贡献一份“华西力量”!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历届援外队员名单

1970-2023,华西医院五十三年援非“英雄谱”!

有话要说...